“从中国经济的复苏情况来看,当前仍以人流、物流的恢复性修复为主,尚未达到能推动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的程度;经济复苏呈现前快后慢、结构分化、明强实弱等特征。”5月23日,在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中信用风险展望研讨会上,中诚信国际董事长兼总裁闫衍表示。
闫衍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恢复式复苏态势,一季度改善略超预期,但较常态化水平仍有距离。总体来看,当前经济修复呈现出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经济结构性复苏,修复动能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和消费。一季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升至68%,成为经济修复的主要拉动力量,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远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34.7%)与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3%)。
二是需求端修复总体偏弱,投资主要依赖基建,消费“明强实弱”,出口下行压力仍存。2023年1至4月,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5%,基建依然是推动今年经济复苏的重要动能之一。上年同期低基数下,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长18.4%,但两年复合增速仅为2.6%,体现出“明强实弱”特征。全球经济走弱预期强化,外需或呈现放缓,出口仍存下行压力。
三是供给端修复呈现“服务强、制造弱”的特征,制造业改善相对滞后。先行指标表明制造业生产存在走弱压力,产能利用率走低;高频数据表明汽车链条较强,但其他行业较弱,也表明内生动力仍不足;PMI等指标也经济修复呈现“服务强、制造业弱”特征。
四是复苏内生动力不足,主要靠政策性因素的支撑,呈现出“强政策、弱市场”特征。国有企业利润修复好于民营企业,2020年以前的正常年份中,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总体上高于国有企业,2021年以来,国有企业利润增速始终高于民营企;2023年3月,国有企业利润降幅由前值17.5%收窄至下滑16.9%,私营工业企业利润则加快收缩。
五是宏观经济虽持续修复,但微观主体预期依然处于低位。企业盈利修复缓慢,工业企业亏损额、亏损家数同比仍然处于高位,微观主体预期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位。
“上述五个特征表明中国经济当前的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持续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闫衍认为,后续仍需持续关注经济回暖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剧,需要关注欧美银行破产危机的后续影响。
第二,微观主体谨慎性动机较强,资产负债表的修复仍需时日。其中,企业部门融资扩张主要依托政策支持下的信贷增长,民营企业加杠杆的动力依然不强,居民部门扩表意愿不足,存款增速显著高于贷款增速。此外,M2同比增速与社融存量增速、M1同比增速之间存在“双剪刀差”现象,说明微观主体谨慎性动机之下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依然不够通畅。
第三,总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供需结构性失衡较严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要素市场的改革尚不充分,垄断性相对较强的上游行业占用了较多要素资源和利润分配,对下游形成挤压,加剧了供需结构性失衡。
第四,经过一季度的需求释放,四月份房地产复苏进度放缓,并且其延续修复的可持续性尚待观察。特别是当前房企资产负债表没有充分修复,地产企业“回款-拿地-开工-交付-销售回款”循环仍不顺畅,企业拿地及新开工的能力和意愿仍不足。
第五,过去三年的疫情冲击导致债务风险再度高位上行,微观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大,经济主体中投机性及庞氏融资者比例或进一步提升,同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上升,地方偿债压力较大,仍需持续关注宏观债务风险对经济修复的制约。
闫衍表示,考虑到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支撑以及基数效应的作用,利用趋势分解法进行估算,预计中国经济全年增速或有望达到5.7%,但政策仍需在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推动经济复苏从结构分化走向全面修复。
“后续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以及市场主体的信心回暖,中国经济全面复苏依然值得期待。”闫衍表示。对于促进经济加快修复,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是将扩内需作为政策发力主要方向,将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充分释放消费乘数的拉动作用;
二是财政政策发挥稳增长的主力作用,着力带动有效投资与最终消费的扩张;
三是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精准有力,与财政政策做好配合;
四是继续抓好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避免地产大幅走弱引发资产负债表收缩风险和风险超预期爆发引发资本市场波动;
五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稳定预期,货币、财政、产业以及区域发展等调控政策需要继续增强协调性,形成促进经济回暖的合力。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