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第八届融城杯金融科技创新案例评选”启动仪式在北京召开,该评选由新金融联盟和金融城联合主办,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提供学术支持。启动仪式上,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围绕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发展等话题展开讨论。
黄益平表示,很多人说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6月余额宝上线后,整个行业开始变得非常火爆,一转眼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间,整个行业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经验。
黄益平指出,一个好的金融科技创新,一定要能解决实体经济的痛点问题,与此同时,在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同时,金融科技还需要控制新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这十年间,有一些金融科技创新模式最终消失,主要的原因是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缺陷。
黄益平认为,移动支付和数字信用的创新是比较成功的案例。移动支付的兴起,部分原因是因为传统金融机构对于用户需求的供给不足;而数字信用的创新,最典型的是用大数据和机器识别分析中小企业、低收入家庭、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特征,达到金融普惠的目的,这些手段是过去传统金融机构不具备的。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银行业对小微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单户授信1千万元以下的普惠型的贷款总共是23.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3.6%。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普惠金融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中国的移动支付的用户超过了9亿,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数据入口。随之产生了大量财务数据、行为数据。但目前,互联网平台与金融机构之间尚未形成可行的数据共享模式,这对大型金融机构来说不一定有太大影响,但众多的小型金融机构比较缺乏获取相关客户积累数据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应该探讨的是秉承机会平等、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理念基础上,为了推进普惠金融深度发展,探索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资源开发的协同机制。”李礼辉表示。
黄益平表示,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目前经济面临的新难题。第一,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消费依然比较疲软。消费疲软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一个因素是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相对较低,多数人依靠劳动工资收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民对于财产性收入的依赖性会提高,而数字技术,比如目前已经出现的智能投顾,可能会对投资者财产性收入增加带来帮助。
第二,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有望成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动力。金融科技的一个核心作用最终回归到金融如何支持产业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效率。
第三,数字技术和金融科技创新会帮助监管机构和部门维护金融稳定。目前金融科技创新也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赋予了其更多的技术手段,目前金融风险防范已经有了不少案例,比如金融数据风险监测、监管沙箱等等,而数字技术在监管方面的应用,还有更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